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中国近代的气象科学 |
发布时间:2020-03-05 |
气象台站的建立,我国算是世界上较早的。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在南京鸡鸣山(北极阁)建立 了观象台。如果把汉代的灵台,宋朝以后测雨量的单位都箅 作气象台站,那它的历史就更早了。可是,长期在封建制度 下,科学笋业不能得到发展。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创立,是极其艰辛的。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之后,曾在北京建立了中央观象台。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工作始终不能有所发展。加上军阀混战,气象科学更是无人问津。而且,每次战争对气象测候所〈当时数量屈指可数〉也是一次浩劫。现在我们使用历史观测资料时,就常看到,记录突然中断了,有的甚至散失了,至今找不到下落。 一九三〇年后,南京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开始绘制天气图,这是中国的气象人员第一次有自己的天气图。但是, 图的数量实在少得可怜。 直到解放前,我国的气象工作始终处于冷落凋零的状 态。从气象观测网来说,只有省会和大城市才有气象测候所。基本上没有什么天气预报服务业务。科学知识的普及更 谈不上。不论城市或乡村,遇上了日食,人们就鸣枪放炮敲 铜盆。在农村,遇上了旱灾,就抬神、求雨、打旱魃。 老一代科学家出于爱国心,想为气象科学出点力,也无可施展。他们政治上遭受歧视和迫害,生活上没有保证,科研条件更是无从谈起。气象科学队伍很小,在气象科学上取 得了一些成果,在国内也到处碰壁,常常只能把论文寄到国外去发表。在国内,费尽周折才能办几期学报,发表一 部分科研成果。至于气象科学著作的出版,更是寥寥无 几。 谈到这里,我们对前辈科学家为我国气象科学艰苦创业 的精神,充满敬佩之情。中国气象学会于一九二四年成立, 先后出版过会刊《气象杂志》、《气象学报》等。有时“颠沛四迁,不能维持”,但仍“力谋恢复”。一九五一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刊.行近代科学论著丛刊,收集到一九四九年 以前中国气象学家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只有三百三十多篇。 这个数目在今天看来实在是太少,但这些成果真是来之不 易,这些成果奠定了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基础。 帝国主义列强窃取我国的气象情报,首先是从沿海通商口岸开始的。厦门是最早有气象记录的地方。早在一六九八 年,就建立了气象站,进行气压、温度、风和天气现象的观 测记录。这个时候,欧洲也才开始建立气象台站,所以,从十八胜纪到十九世纪这一百多年,建立气象台站的数 目很少。如象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八四一年才开始有系统的气象记录的。在这之前,外国教会曾 在北京有过短时的气象观测。 十九世纪中叶,天气预报在欧洲风行,这股风也随着帝国主义舰队和商船刮到了中国沿海,在我国沿海又建立了一些气象台站。 —八七三年是国际气象组织成立的一年。这一年,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建立了徐家汇气象台。这是在我国土地上出 现的第一个外国气象台。它是帝国主义手中的工具,徐家汇气象台建立之后,从一九0六年开始绘制天气图,向各国商船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警报。他们是为那些在黄浦江中,吴淞口外,进进出出的帝国主义的军舰和商船服务的。 一九四五年十月,在革命圣地延安,建立了第一个人民 的气象台。这是中国人民气象事业的开端。 人民的气象事业,最初是在中央军委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服务。尤其是在解放沿海岛屿,进军西藏和抗 美援朝战争中,新建的气象工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一九 五三年,我国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就要开始实行发展国 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决定,把 气象部门的建制转移到地方,并在转建命令中,给气象工作 提出了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的任务。周恩来同志在一 九五四年三月六日发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加强灾 害性天气的预报、警报和预防工作的指示》,从此以后,报 纸和广播,每天都刊载和播送天气预报。气象科学,成了我 国人民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成为与天奋斗征 服自然的一种武装。 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气象台站网迅速发展,五十年代末期,全国做到了所有的县有气象站,专区有气象 台,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发展了气象哨、组。建成了全国气象 服务网。 我国气象科学工作者积极开展了科学研究,把灾害性天 气作为主攻目标,为抗灾斗争做了很多工作。在气候变迁、 台风暴雨预报、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 很多成果。尤其是在气象为农业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 果。 我们积累的资料已经很丰富了。但我们收集、整理和分 折这些资料的手还很落后。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实现 现代化。更主要的是,在理论建设上,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 十分艰巨的。比如,我们日常的、大量的天气分析和预报工 作,所用的都是三十年代罗斯贝和二十年代挪威学派的理 论。这方面,国外没有新的突破,我们也没有。我们应该解 放思想,加快步伐,努力登攀。人民的气象事业,一定要努 力地走向世界的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