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天气变化的物理原因:云和降水 |
发布时间:2020-05-26 |
云和降水是我们在日常天气举报中最关心的问题。那末, 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怎样做云和降水的预报呢?这是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问题。 1,云的形成 简单地说,天上的云是地面上的水汽上升到空中后,遇冷凝聚而成的。它们或者是由水滴组成,或者是由冰晶组成, 或者是水滴、冰晶混合而成。人们把云中的水滴和冰晶称为云滴。云滴十分细小,其半径一般只有一毫米的千分之一到 千分之一点五之间,小的还不足一毫米的千分之一:这样小的云滴,下沉速度十分缓慢(据计算,一般的云滴每小时下沉 距离仅半米〉。如果在下沉过程中遇到了上升气流(通常上升 气流每小时可达十米〉则更难下降了。于是云滴悬浮于空中, 无数的云滴集合在一起,有的像鸟雀的羽毛,有的似起伏的 群山,千恣万态,随风荡漾,所以要形成云,空气中必须含有足够的水汽,并使水汽发生凝聚,在—定的条件下,当大 气中的本汽超过了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含量时,便有多余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或真接凝华成冰晶。这个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含量,便是空气的饱和水汽含量。这就是说, 要使空气中的水汽发生凝聚,必须首先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并超过饱和水汽含量。曾经进行了多次实验证明:即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或超过了饱和水汽含量,水汽也不一定会发生凝聚。只有当空气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潮湿的或吸湿性的质粒时,水汽才会开始凝结。这些潮湿的或吸湿性的质粒,是水 汽凝结的核心,叫做凝结核。有人曾指出,假如没有凝结核, 则只有当实际的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水汽含量的7—8倍时, 才可能发生凝结,这在大气中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有了凝结核,则当实际水汽含量为饱和水汽含量的1.2—1.1倍时,就 能发生凝结,有时甚至水汽含量并不饱和,也能发生凝结。 由此可知,要形成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充足的水汽; 水汽要达到并超过饱和;存在凝结核。下面简要谈谈这三方面的问题。 (1)大气中水汽的来源 大气中的水汽是从江河湖海,土壤及植物的表面蒸发而来的。但是在陆地上,当地蒸发出来的水汽,常不能在当地 上空凝结下降,而是随气流输送到其它地方。同时蒸发强的 地方,常是日光充足,降水少的地方;而降水量大的地方,云多日照少,蒸发反而不易进行。此外据估计,陆地蒸发所能 引起的降水量,仅为陆地总降水量的14%,这就是说,陆地上蒸发出来的水汽,不能补偿陆地降水量的-要。由此可见, 大陆上降水所需的水汽,主要来自面积宽广權个地球表面, 洋面面积占71%,大陆面积占29%〉,水汽丰富的洋面。 就我国大陆而言,降水所需要的水汽,主要是通过西南气 流,由南海和孟加拉湾输送而来的。我们以后还会谈到,在高空气压槽的前部,盛行这种暖温的西南气流。此外,偏东气流 也能将位于我国东部海洋上的水汽带到我国大陆。这种偏东气流,主要存在于副热带高压的西南侧,和北上台风的北侧。 (2)凝结核 大气中的凝结核是相当丰富的。海洋上,涛天的海浪中溅出来的飞沫,经蒸发便有质粒留在空中;燃烧煤时,便有烟粒飞入大气;刮风时地面上的灰尘;火山爆发时火山尘都能进入大气,作为凝结核。由于大气中的凝结核总是存在的,因此在做天气预报时,并不考虑凝结核这一项。 使水汽达到饱和的方式 物理学告诉我们,要使一个封闭容器中的水汽达到饱和, 可以通过下面三个途径。一是在容器中不断的加入水汽。二是增加水汽的压力。显然这两种途径,在大气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使水汽达到饱和的第三个途径,就是降低容器中的温度。因为饱和水汽含量与温度有关。温度高,饱和水汽含量大;温度低,饱和水汽含量小。这谦是说:对于等量的水汽来说,温度高,不易饱和;温度低,容易饱和。 在大气中可以通过辐射、平流、绝热三种方式使大气冷 却。辐射冷却和平流冷却,一般只能形成近地面的雾,很难 形成浓厚的云和降水。因此,对于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而言―冷却的主要方式是空气作垂直上升运动时的绝热冷却。 上面我们分别叙述了形成云的三个条件,指出:从天气预报的角度看,云的形成主要应从两方面来考虑,一个是 有无水汽的输入及输入量的多少,另一个是水汽能不能达到 饱和,从而发生凝结。这后面一个条件又归结为:空气能不 能发生垂直上升运动。 、 2.大气中的垂直运动 在大气中,佢使空气作垂直上升运动的原因,不外是动 力原因和热力原因两类。 所谓动力原因,就是由空气的水平运动而引起的空气垂 直上升运动。例如在地面低压区内,气流从四周不断地流向 中心,低压中心集聚的空气不可能通过地表钻入地下,于是便产生了空气的上升运动,因空气是连续的流体,伴随上升运动的同时,必有下沉运动区出现,这叫做辐合抬升。又如,冷暖空气相遇,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交界面, 冷空气重,像楔子一样,插入暖空气之下,或是由于冷空气 的抬举,或是由于暖空气的主动滑升,在冷暖空气的交界面上,便产生了暖空气的上升运动。这叫做锋面抬升。 再如在起伏地形条件下,若有空气的水平运动,则在山的迎风坡,气流由于山脉的阻挡而上升,当然在山脉的背风坡,便有气流的下沉运动。这叫做地形抬升。 所谓热力原因,就是由于地面的温度差异而引起的热对淹上升运动。例如:白天水面温度比相邻的陆面温度低,位于陆地上方的空气比位于水面上方的空气热,因而密度小、重量轻,作垂直上升运动,而位于水面上方的空气,因温度低, 密度大,作’垂直下沉运动。夜间则相反,水面温度比陆面温度嵩,水面上空气作上升运动,陆面上空气作下沉运动。其它如白天城市工厂区暖于城郊农田,沙土地暖于附近的粘土地,因而也会产生局地的热对流运动。不过由于白天地表面热力羞异比夜间显著,因而这种热力对流运动白天比夜间强, 夏季比冬季强。 3.降水的形成 由于云滴十分微小,下降速度十分缓慢,并受上升气流的顶托而漂浮于空中。雨滴要比云滴大得多。普通的降雨,雨滴半径在0.3-2.0毫米之间,比云滴大150—2000倍之多。阵南,雨滴半径可达1.5—3.5毫米。至于冰雹则更大了,小的 、如黄豆、蚕豆,大的像核桃、鸡蛋,甚至有篮球那么大的。 可见在云中不断的发生着云滴增长成雨滴的过程。兩滴是怎么增长的呢? 云中的雨滴主要是靠着蒸发凝结和机械碰撞的作罕逐渐增大的,前者如大、小水滴共存于云中,则小水滴蒸发,大水滴凝结增大;又如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存于云中,则水滴蒸发,冰晶凝结增大。后者如云中存在空气的乱流运动,则导致大、小水滴的相碰合并;又如雨滴在下落过程中,大雨滴下降速度快于小水滴,于是大水滴赶上小水滴,增大到一 定程度时,上升气流终于不能支撑,雨滴便降落地面。 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滴的大小与上升气流的强弱有关。如上升气流弱,则上升气流对雨滴的顶托力小,那些较小的雨 滴便能降落。如上升气流强,小雨滴在下落时易被上升气流 重新带到云中,雨滴获得了继续增长的机会,上升气流越强, 这种机会也越多,雨滴也就越大。云的厚度与上升气流的强 弱关系也极大,上升气流越强,所能形成的云也越厚,有利 于大雨滴的形成。当然雨滴的大小,由多种因素决定,但上 升气流的强弱,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例如由斜升运动形成 的雨层云,一般为普通的连续性降水,这种云垂直厚度大约在 3 — 6公里左右,需要+几个小时到几天的时间才能形成。 形成这种云只要有1 一 10厘米/秒的上升速度就够了。而由强 烈对流所形成的积雨云,是一种产生雷雨、冰雹的云,雨滴 是很大的。这种云厚度可达5 — 10公里,有的厚达十几公里, 只需几十分钟到1 ― 2小时就能形成。非有1 ― 10米/秒,甚 至15米/秒的上升气流,不能形成这种云。可见积雨云中的上升气流速度,比一般云中上升气流的速度大100倍。 4.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是大气性质的一种表征,它是衡量大气中上升运动能否继续发展的一种标尺。如能促进空气上升运动的,则称为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如能抑制空气上升运动的,则 称为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判断大气是否稳定,要看大气中空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实际情况。如空气温度随高度降低得很快,高度增高100米,气温下降超过1.0℃,则将促进上升运 动的继续发展,我们说这时的大气是不稳定的。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下降得很慢,高度增高100米,气温下降不足0.5℃, 则将抑制上升运动的发展,这时的大气是稳定的。若介于这两者之间,高度每增100米,气温下降在0.5—1.0℃之间, 则能促进饱和湿空气的上升运动,但抑制未饱和湿空气的上升运动。所以称此种大气为条件性不稳定,即视大气中水汽含量是否达到了饱和而定。 锋面抬举、地形抬举和热对流所能造成的空气上升运动, 有一定的限度,它们能否发展成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高耸 的积雨云,出现雷雨、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要看大气 是否稳定。不稳定的大气,提供了空气作强烈上升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 综上所述,预之降水时,我们要抓住两个重要的条件,即水汽来源和上升运动,在夏季则还要考虑大气是否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