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探访“捉碳”基地 体验神奇“捉碳”技术 |
发布时间:2012-09-27 |
二氧化碳,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眼下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而它,八成以上源自火电厂燃煤。 如今,“捉”住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已成为各国从事减排研究科学家们的新战场。 在武汉,就有一个基地,能“捉”住燃煤产生的95%以上的二氧化碳,技术水平全国第一。昨日,记者走进这一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碳捕捉试验基地,现场体验“捉碳”技术的神奇。 “捉碳”,氧气助阵 昨日14时,记者来到位于光谷未来城的该基地。基地具体负责人张世红的名片上,印着“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 “这是我们学校代表国家与美国合作建的基地。”张世红自豪地说,去年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时,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确认在“清洁煤”等3个领域开展合作,“清洁煤”项目中方就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投资2600万元设立这一碳捕捉基地。 基地占地只有4亩多地。这里管道纵横、罐体林立,其中一处足足有四五层楼高的蓝顶钢建筑格外显眼。“那是锅炉系统,煤就在里面燃烧。”张世红顺着铁栏杆爬上钢铁架二楼、指着一旁的漏斗形大铁盒说,那里装的是煤粉,可自动控制将煤粉打入锅炉燃烧,“这相当于火电厂燃煤发电系统。” 这些复杂的管道有什么用?“别看这管子多,其实很好区分。”张世红介绍说,灰色管道部分,标有“二氧化碳”的是收集二氧化碳的,标有“水冷”字样的是冷却系统,而最为显眼的绿色管道,是用来输送纯氧的。 “捉碳”要用纯氧? 张世红解释说,目前全球火电厂都是直接吹空气与煤接触燃烧,脱硫后产生的氮气、二氧化碳等混合气体,很难分离,只能通过烟囱排出。而这里,试验的是纯氧烧煤,只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在通过冷却管时水蒸气被冷凝成火,剩余的二氧化碳就被轻易“捉”住了。 一人,点四个电脑屏“捉碳” “该按动哪个按钮点火?”记者有些按捺不住,想看如何真正“捉碳”。 张世红笑了笑,带着记者径直走下钢铁架,进了一旁办公楼的二楼办公室。 控制台上,并排着四个电脑屏,“用鼠标一点就可以了。”张世红笑着握住鼠标点“点火”,只听到对面锅炉旁的风机开始呼呼作响,“其实现在锅炉里面是空气。”张世红解释说,一开始用纯氧燃烧,会爆炸。 显示屏上,锅炉内温度迅速上升,约一小时后升到1200℃,张世红这才用鼠标轻点“切氧”,系统开始慢慢加入纯氧。他说,加氧速度非常关键,弄不好就会爆炸,“这是试验了几千次才试出来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们就开始在学校实验室试验。 记者注意到,全过程只有张教授一人操作。他指着锅炉说,现场只需要两三个人查看运转情况就可以了。 随着纯氧增多,屏幕显示排出二氧化碳的浓度越来越高,3个小时后达到95%。这时,屏幕上“二氧化碳收集”颜色由绿变红,收集启动,“这之前少量二氧化碳由于浓度不够直接排放了。” “捉碳”,一年收益3400多万元 系统运转正常,张世红带记者到旁边的蓝色封闭屋内,查看二氧化碳收集系统。 从锅炉系统蜿蜒而来的管道,直接连上一封闭装置,“里面将完成二氧化碳除尘、冷冻、压缩,然后做成一个个类似于红酒桶的罐装二氧化碳。” “装有二氧化碳的罐,一吨150元。”张世红说,二氧化碳卖到吉林油田帮忙“采油”,将二氧化碳打到油井底挤出石油,比用火增产10%至15%。 “明年我们还有大动作。”张世红高兴地透露,将与神华集团等合作,在应城建一座3.5万千瓦的火电厂,一年可“捉”住23万吨二氧化碳,一年可卖3450万元。神华集团也准备斥资700亿元,建设20万千瓦碳捕捉电厂,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二氧化碳减排示范工程。 张世红说,目前正在改进技术,将二氧化碳纯化到99.6%的食品级标准,“可以加在大家喝的可乐等碳酸饮料中了。” 不过,张世红坦言,现有促碳的成本还比较高,“捉”一吨二氧化碳要亏损50元,降低成本一靠大规模推广,二要靠政府支持。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