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天气预报15天查询>天气资讯>中国首次在北极高纬地区设长期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中国首次在北极高纬地区设长期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发布时间:2012-09-28

  新华网上海9月27日电(记者璩静 张建松)2012年7月2日至9月27日,我国北极科考队开展了对北极地区的第五次综合科学考察,实施了我国首次跨越北冰洋的科学考察,乘坐雪龙船成功首航北极东北航道和高纬航道,圆满完成冰岛访问交流任务。作为国家南北极环境专项中的首次北极调查,第五次北极科考是继1999、2003、2008和2010年我国组织四次北极考察后,中国对北极地区进行的又一次更加深入、更为全面的综合性科学考察。

  这是一次成果丰硕的极地科考之旅。

  此次考察区域东西横跨4050海里,涵盖白令海、楚科奇海、挪威海、格陵兰海、冰岛周边海域、北冰洋中心区和加拿大海盆。科考队共完成海洋学综合调查站位128个,短期冰站综合观测6个,布放了大型海气耦合观测浮标1套、冰物质平衡浮标5套、海冰漂流浮标8套和极地长期气象自动观测站1套,布放和成功回收潜标1套,实施了多学科走航观测,获得样品逾万份,超额完成计划。

  首次在北大西洋进行科考作业,布放我国首套大型极地海气耦合观测浮标,首次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布放长期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首次开展地球物理学综合调查和海冰力学观测,首次在北冰洋欧亚大陆扇区中心区域和北极航道海域开展冰站作业,新增海洋湍流、甲烷含量等调查内容……此次科考不仅在很多考察学科和内容上实现了新突破,还首次实现了我国北极科考史上的北极亚北极五大区域准同步考察,即实现了北太平洋、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北冰洋中心区、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和北大西洋的准同步海洋环境观测。

  此次考察范围之广泛、内容之全面、国际合作之深入,均为我国历次北极考察之最,对我国系统掌握北冰洋海洋环境变化情况,开展北冰洋环境评估以及参与北极事务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一次堪称典范的合作破冰之旅。

  “雪龙船穿越东北航道访问冰岛是开启北极全球合作的破冰之旅,考察队的访问为中冰两国合作奠定了重要的新基石。”冰岛总统格里姆松如此评价。

  8月16日至20日,雪龙船应冰岛总统邀请对冰岛进行了正式访问。访冰期间,第五次北极科考队与冰岛方面开展了学术交流,联合召开了第二届中冰北极科学研讨会和阿克雷里北极合作研讨会,举办了两次雪龙船公众开放日活动,接待参观人数1800余人,受到了冰岛科学界和公众的欢迎。此外,冰岛总统格里姆松还访问了雪龙船,在官邸接见了全体考察队员,并接受随队记者专访,围绕北极气候变化、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以及北极全球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第五次北极考察队领队杨惠根表示,这是我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首次应邀访问北极国家,雪龙船首次穿过北极航道到达北大西洋来到冰岛,开展了一系列科考交流和访问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两国北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质性合作,深入探索了非北极国家和北极国家合作的空间和途径,这些必将提高我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影响力。

  尤值一提的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冰岛大学于访问期间签署的备忘录将推动在冰岛建立联合极光观测台,为我国在北极地区系统开展环境监测找到新的立足点,以及与冰岛研究中心签署的关于成立我国首个以北极问题社会科学研究为主的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加强在北极政治、经济、环境等重要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合作与共识。

  这是一次开创未来的航道开拓之旅。

  为了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和中心区开展科学考察和访问冰岛,雪龙船取道北极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洋,实现了我国船舶首次跨北冰洋航行。

  7月22日至8月2日,雪龙船穿越了北极东北航道。在楚科奇海加入俄罗斯破冰船引航编队后,雪龙船先后穿越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7月30日通过维利基茨基海峡后就离开引航编队独立航行,穿越喀拉海、巴伦支海,8月2日抵达挪威海作业区,完成东北航道首航,航行历时12天、航程3260海里。

  8月23日至9月8日,雪龙船由斯瓦尔巴群岛西侧北上进入高纬航线,期间在北冰洋中心区开展科学考察,并于9月8日回到东北航道起点,完成北极高纬航线首次航行,航程为2160海里、航时14天。其中,穿行高纬航线中,雪龙船克服了缺少海图和实时冰情信息等困难,一直在俄罗斯和挪威岛屿的12海里以外全程独立航行,避免了俄罗斯强制领航,实际航时7.5天,比东北航道航行节约4.5天。

  杨惠根表示,雪龙船利用北极航道两度往返大西洋和太平洋,航时1558小时、18500海里,最高纬度到达北纬87°39′39″,首次实现了我国船舶首次跨越北冰洋航行,获得北极航道航海和海洋环境实测资料,为我国开发利用北极航道开展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相关资料:

  布设在北极的长期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制,包括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由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和供电系统等3部分组成,主要探测要素包括在2米和4米的高度配置的风、温、湿传感器各2个,以及在2米高度安装的总辐射、反射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传感器共计4个。此外,观测系统还在冰面及冰下配有3个冰温传感器和1个冰面大气压力传感器。